曾经对自己的大学做过无数次的规划和总结,但是从未想过在大学自己还能体验一次校园记者的生活,而且还在这上面花费了自己大学很大一部分课余时间,两年以来的文字宣传工作甚至超越了自己大学的专业,直接影响了我的职业导向和规划。
在记者团两年多的时间里,参加了很多活动的新闻采写工作,有现场的动态新闻报道也有新闻背后更深层次的专题采写,有刚入团时跟着老记者们搜集一些最基本的材料也有大二之后独立带领新记者们完成稿子,有以小组的形式去采写也有自己一个人单独报选题独立完成,这其中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记者到逐渐熟悉相关业务的现在团内几位元老记者之一,其中有太多的感触和体验。逐渐的自己也喜欢上了记者这个职业,因为不太喜欢每天面对重复单调的工作,所以对记者能够每天面对未知的新鲜事很感兴趣,虽然其中很多挑战和压力,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
记得一位资深记者说过:“新闻工作者常常要面对这样的情形,你的面前横着一条河,你要过河但是你却没有舟”,很多时候我们校园记者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境况,可以这么说,每一次接到专题就是一场战争,而每一次采访就是其中的一场小战争,缺了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全局的总体进展。
七分采三分写,这里就重点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个专题从开始到完成的一些个人心得体会,没有大的理论体系纯属草根级的实地经验,仅供参考!
一、前期准备直接决定整篇稿子的质量和深度。接到一个专题后,作为一名校园记者我们的知识面决定了我们很可能对专题涉及的知识了解不多,而我们要采访的对象又可能是本领域的行家,如果我们不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就可能导致我们采访提纲中的问题太过肤浅,甚至是在采访过程中根本就听不懂采访对象所说的内容,那么回来也就没法写出有质量有深度的稿子。
所以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首先,对涉及到的相关领域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句话说记者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一个领域,不求精但求全面,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达到理解采访对象的话,同时也可以与之进行交流挖掘到更多信息,具体的方法就是借助现今发达的网络和书籍做详细的了解。
其次,采访对象的确定对于素材的收集至关重要。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们在确定稿子的中心之后就应当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初步找出一部分采访对象,再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最终决定采访对象,一般来说一个部门最了解情况的往往不是最高的领导,而是相关工作的负责人。所以基于我们需要的信息再确定二者之间选谁,一般都是领导说的具有统领性和权威性,而详细的信息还是相关负责人比较了解。
最后,采访提纲要求简练而又不失深度。一般来说正规一点的采访都是要求有采访提纲的,这样既是对受访者的尊重,同时提前送采访提纲过去就可以与受访者又一次初次的了解,同时也就可以进一步确定采访时间,也让对方有充足准备的时间,便于我们拿到更多详尽资料。采访提纲的格式网上很多不做详述,但是有几点需要注意,一个就是问题尽量简练,太多的问题容易使受访者感到烦躁找不到重点,也会让人觉得会花费太多时间而拒绝接受采访。所以可以把最重要的问题先列出来,相关的小问题在采访过程中再适时提出来。另外一个就是采访提纲中语言要显得得体,坚决避免错别字这一类的低级错误出现。最后一点在最后把记者的联系电话留在采访提纲的最后,以便受访者临时调整采访时间能及时联系到。
二、采访过程搜集到的资料是稿子的基础。采访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那就是“成也采访,败也采访”,采访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在此不做赘述,就简要谈几点需要注意的事项。
其一就是保持良好的形象,这样可以让双方的采访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下进行。最基本的就是着装和精神风貌应当让人觉得阳光积极,另外就是采访过程中应该佩戴记者证、记录本和笔,这些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的基本要求。同时在采访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毕竟是学生记者,说话的语气应当礼貌得体而又不失自信,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不与采访对象争辩,自己作为记者的责任就是将受访者的观点如实反映出来,并保证自己信息的准确性。
另外就是采访记录应当做到简单明了、条理性清晰。每个人记录的习惯和写字的速度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采访记录是资料整理的基础。所以一般都采用速记的方式,不必让每个人都看懂自己采访完后能系统地整理出来就行。所以一个原则那就是将受访者提供的信息快速准确的记录下来就是王道,其中可以是关键词也可以是自己能看懂的特殊符号,甚至只有自己看得懂的狂草。另外实在记不下来的也可以采用录音笔、手机等电子工具作为辅助,录音过程中应该注意在重点的地方标注一下时间,当整理录音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弄,提高工作效率。
还有就是如果在采访过程中有被受访者提及到的相关资料一定要要到手,因为其中可能就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采集到的资料越多稿子写起来才不会空泛。如果对方不方便给,可以采取用优盘拷走、留下邮箱请对方发过去,如果是纸质的可以借了拿去复印、甚至是采用拍照的方式取得资料。此外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和受访者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包括语言的互动和眼神等方面的互动,如果对方说得很好的时候可以点点头,也可以适当的发表一点自己的观点,这样既不会让受访者觉得枯燥也为自己记录争取了一点时间。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些问题适时的补充进去。还有就是采访完毕后应当对对方接受采访表示感谢,同时尽可能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这样当稿子完成之后可以及时的找到对方核对相关信息和签字,同时也为以后的采访积累人脉资源。
三、后期资料整理写作是稿子的灵魂。一篇稿子的写作就好比是建设一座建筑,前面两个部分把所有的建筑场地和建筑材料准备好了,这些材料如何去堆砌就靠设计师的建筑图了。而在稿子的写作过程中,收集到的素材就是其中的砖瓦,如何把这些素材合理的搭配整理成一篇高质量的稿子,才是考验作者写作水平的试金石。
首先,素材需要经过精加工。采集到的素材需要经过进一步的精加工,其中会有一些在不同受访者处得来的信息是相同或是矛盾的,对于前者应当留下最具有代表性的,删除多余重复的;对于后面一种情况应当尽快联系到受访者核对相关信息。对于一些很口语化的语言应当尽量书面化,但是一些很具有概括性的话可以考虑在文章中原话引用。还有一点就是素材整理的时候应该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集中整理,并对其中具有两点的素材重点整理,分类的标准并不唯一,这样在当需要用素材的时候就会很简单了。
其次,文章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砌。有了基本的素材之后,就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和收集到的素材开始写作,但是稿子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砌,而是应该在素材的基础上分析拟定出大致提纲和字数,然后在根据提纲一步步往下面写,在这个过程中在合理的把素材穿插进去,但是一篇成功的稿子应当对素材的安排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亮点提前。同时适当加入一些逻辑语很好的衔接好上下文,做到行文流畅、结构明确、通俗易懂。
最后就是初稿形成之后还应当做详细的修改,初稿只是按照提纲一步步写作出来的雏形,稿子要升华还需要经过仔细的修改,包括最基本的字、词、句、段的修改,到整篇文章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最后小标题和大标题的确定,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很多灵感也会在这些细节中产生,形成整篇文章的灵魂。
大致来说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就是以上这些了,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那么也就很欣慰了。当然还有很多东西诸如新闻稿、导语等方面没有提及到,在以后我们的培训中会有更加专业的老师做讲解,我写的只是一些自己草根级实战经验仅供交流。当然我觉得别人的理论看再多听再多终归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亲自去实践,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