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MBA春季班统考《政治理论》大纲
本大纲适用于 MBA、MPA等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政治理论入学考试,该项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但该考试科目不合格者一律不能录取。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参考书目为:本书编写组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等。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四)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些是邓小平理论最基本的内容。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六)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4、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三)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发展才是硬道理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1、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2、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分钟,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统筹区域发展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所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2、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发展教育和科学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代时代的主题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4、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三)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党的建设时一项伟大的工程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